
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徐建
与徐建老师相约在周五上午,他亲切的带领我们走进自己的工作室,一入室内映入眼帘的便是88件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艺术底蕴陶瓷作品《江南旧事》系列,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的陈列在书柜上,画作之精致、作品之意蕴都让人眼前一亮,这也是徐建老师十年坚守的初心,为传承农耕文化而做出的无私奉献。

两年农耕生活 化为初心坚守
徐建在12岁那年曾辍学两年,在家务农,两年真正农民的生活对其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“也有感情因素在里面”,他说,“在这两年所经历的一些事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,成为我之后创作作品的一个动力。到后来复学,高中、大学我都是学的美术专业。01年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,农耕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,小时候生活的那些场景不可能重现了,我就在想,是不是应该要把它留下来,流传下去?”基于此,徐建便开始着手创作《江南旧事》,在创作《江南旧事》的过程当中,徐建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了醴陵釉下五彩瓷。
“开始一两年我都是用纸画,但是在画的过程当中发现,纸画保留不了多久。我把农耕文化画下来,可能过个十几年就坏了,”他说。03年的时候,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建结识了书画家高旭奇,“当时他在醴泉窑画画,也让我过去玩玩,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陶瓷,”谈到此,徐建有点兴奋,当他了解到瓷器的特性,即使过千百年都可以保存的很好,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的时候,便迷上了陶瓷创作。“也没有老师教我,我就是基于自己有一定的美术基础,慢慢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去摸索研究,一画就是十余年。”十余年,《江南旧事》系列、《二十四孝》图瓷板画、《中国釉下五彩瓷名胜》等陶瓷作品在徐建老师的笔墨下诞生。


《江南旧事》系列

人文十景瓷板画《耿传公祠》

人文十景瓷板画《立三故居》

《二十四孝图》瓷板画

《二十四孝图》瓷板画
艺术的本源就是一种内心的表达
在醴陵,只有徐建一个人在画农耕文化题材陶瓷作品。在他创作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和自作叙事诗句。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江南农耕文化生活。“比如画补锅,我会专门去找补锅的师傅,了解他们游乡补锅时的生存状态,以及怎样制作补锅工具和补锅工具在补锅过程中的作用。因为这些是具有历史考证价值的东西,不能随便画,所以我会了解清楚包括工具的形状等,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,让人们看到作品时能够引起共鸣。”徐建说。
艺术的本源就是一种内心的表达,作品是作者表达内心,表达情感的载体,而不是去临摹创作。我们发现,每一件作品的背后都会有大段的注释文字解说,图文并茂来反应当年历史真相,让后人能够看明白作品的寓意。徐建老师告诉我们,有历史的考证性是他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,这样,他才觉得他的作品是有价值的。“十余年时间,我一边教书,一边创作。现在这一套作品我自己都舍不得卖,想自己留着。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,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这个去赚多少钱,完全是自身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感驱使着我去做。只想着就把这个农耕文化记录下来,流传下去,不要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。”他笑着说。

农耕文化在发展 艺术创作也不停歇
江南旧事的旧是一种相对的,农耕文化是以机械化之前的表现形式来展示。农耕文化的陶瓷艺术作品是富有历史考证价值的,它的价值越往后走越明显。
现在,旧事可以说是在发展,昨日都可说是旧事了,慢慢的徐建老师的创作方向和题材也在向前延伸扩展到机械化、电动化,卡拉ok,手机、摩托这种兴起的时代。“不过难度比较大,现在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物不是很适合在瓶子上画出来,画的不像显得不伦不类,现代化的东西在瓷瓶上的表现力并不好操作,还不如照相机一照清晰明了,所以还是有一种矛盾在里面,我也一直在磨合这个问题,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点融合进来。”他说。
最后,徐建老师告诉记者,他最近正在做鞭炮的流程图,陶瓷作品已经完成80%,我们也非常期待这系列伟大作品的诞生。
徐建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:不善于交际,讲话太直。但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,我们看到的,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大师!我们也衷心祝愿徐建老师能秉承初心,创作出更多有意义的作品,纪录历史,传承文化。
个人简介:
徐建,男,湖南醴陵人,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,中国实力派风俗画家。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系,省书、画家,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会员、湖南省美协、书协、陶协会员,醴陵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。高中时期,师从醴陵修敏华老师,冯艺老师,张德智老师等。
美术作品《春雷阵阵》在全国美展中获奖,书法作品荣获全国首届风景名胜楹联展三等奖,其因陶瓷作品《江南旧事》系列而荣获“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精英”称号,并有多件作品被香港、加拿大等藏家收藏。
2007年《江南旧事》系列陶瓷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。
2008-2009年,省、市电视台、报社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。
2013年12月,《江南旧事》系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。
为政府的形象工程耿飚故居绘制《二十四孝》图瓷板画。